总理沙纳纳悼念教皇方济各逝世

帝力(Dili),2025年4月25日 (TATOLI)-总理(Primeiru Ministru)卡亚·拉拉·沙纳纳·古斯芒(Kaya Rala Xanana Gusmão)回忆起教皇方济各(Papa Francisco)在其通谕中所写的内容。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对我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对我们来说是不重要的”!教皇方济各(Papa Francisco)在通谕《赞美你》(Laudato Si’)中写下这段话,总理沙纳纳在周五举行的特别国会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引用了这段文字,以纪念教皇方济各的逝世。

沙纳纳表示,在众多体现人文主义、兄弟情谊和宽广胸怀的例子中,圣父(Santu Padre)在任期内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祝福。

“我选择这个例子,因为在我看来,它代表了教皇陛下的真实性,同时也彰显了他的伟大”,他补充道。

总理指出,在这个充满全球冷漠的世界中,教皇方济各深知如何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和平与公正的世界,一个充满支持与兄弟情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彼此真诚相爱,不论国籍、肤色、性别、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也不论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都能获得救赎,每个人在人类大家庭中都有自己的位置,而天主教信仰将我们称为上帝的儿女。

“圣父以其朴实无华的态度,在祈祷与反思中接纳每一个人,善待自然界的一切元素,为人类和地球的美好生活而努力。但圣父也展现出伟大的胸怀,以勇气和智慧,唤起人类对希望的感知,相信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每个人,每个人’都理应参与其中”,总理沙纳纳强调。

沙纳纳表示,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论是天主教徒还是非天主教徒,没有人能对教皇方济各的善良无动于衷。没有人能忽视他留下的慈悲、信仰和道德领导力的遗产。

“因此,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此刻是哀悼与痛苦的时刻。但这也是一个反思圣父言行与生命影响的时机,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我们应铭记他,通过我们的行为和祈祷赋予他的遗产以意义”,他说道。

总理沙纳纳呼吁继续走圣父开创的道路,追求和平、正义、宽容和全人类的兄弟情谊,正如福音所教导,以及耶稣基督(Jesus Kristu)的生命与使命所启示的那样。

“我从《赞美你》(Laudato Si’)开始谈起,不仅因为它的广度和创新性——这确实标志着教皇陛下的任期——更是因为其教导的机遇与迫切性。在这个充满问题与不稳定的世界中,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并尊重环境与人类,为一个更加繁荣与可持续的未来而努力,激励我们所有人关注我们的共同家园”,他进一步强调。

据政府首脑表示,这为所有政治人物提供了灵感,激励他们致力于更有效、更透明、持续以人民为目标的公共政策。

“但这也让我感到,这是一部值得参考与启发的作品,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政治人物——议员和政府官员——来说,我们承诺制定更有效、更透明、持续以人民福祉为目标的公共政策,并将整体生态理念应用于政治生活中”,他承诺道。

沙纳纳还提到了教皇另一项非凡的遗产,即与开罗爱资哈尔(Al-Azhar Cairo)大伊玛目共同撰写的《人类兄弟情谊宣言》。该宣言于2019年教皇陛下访问阿拉伯半岛(Península Arábia)时签署,强调了宗教与文化间合作与对话的重要性。

“东帝汶(Timor-Leste)支持团结与和平的价值,也支持宗教间的和谐,这对于结束暴力与战争——这些困扰世界的因素——至关重要。因此,我不禁要再次赞扬国会这一壮举,以全票通过该宣言,为世界树立了东帝汶人对兄弟情谊与和平承诺的榜样”,他表示。

他邀请大家在未来的国际人类兄弟情谊日——每年2月4日庆祝——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始终在祈祷与行动中铭记这一必要性,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正与互助的世界,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中向教皇方济各致敬。

缅怀教皇方济各

总理沙纳纳表示,此次特别会议是为了缅怀教皇方济各的记忆。

“我想再次表达我最诚挚的哀悼,向枢机团(Koléjiu Kardeál)、天主教会以及所有信徒致以慰问,也向所有非天主教徒但感受到我们失去这位挚爱祖父(Avo doben)的人们致以慰问,他在一生致力于和平后安息”,总理沙纳纳说道。

他相信,东帝汶人民以某种方式对教皇去年9月访问帝力(Dili)感到欣慰。这成为我们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巨大喜悦与灵感来源。

“我相信,教皇陛下的记忆与教导将继续激励我们,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将始终以希望与爱为导向,不仅在这一悲伤时刻,而是永远如此”,他回忆道。

沙纳纳呼吁所有人从关怀脆弱事物与整体生态理念中汲取灵感与指引,以喜悦与真诚生活,以简朴与和谐的方式与上帝、他人、自然以及自身共处,创造美妙的和谐。

相关新闻:教皇方济各的著名通谕

记者:尼尔森·德·索萨(Nelson de Sousa)

编辑:丽塔·阿尔梅达(Rita Almeida)